反制、妥协或观望?各国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分化反应
在北京时间4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两项“对等关税”行政令之后,到目前各国/地区已经纷纷做出了一些反馈——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包括了反制派、妥协派、观望派。
整体来看,反制派以精准打击美国关键产业为主,妥协派通过降税换取缓冲空间,观望派则侧重谈判与评估。在本轮关税博弈中,全球贸易体系将加剧动荡,产业链也加速重构。
反制派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全面加征34%关税,涵盖大豆、飞机零部件等关键领域,针对性打击美国农业和能源产品出口;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将高点航空技术公司等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根据4月2日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来自欧盟的商品被美国加征20%关税。欧盟拟对价值高达28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采取首轮反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前,为针对美方早前加征钢铝关税,欧盟已经针对260亿美元的美国肉类、谷类、葡萄酒、木材、服饰,以及口香糖、牙线、吸尘器和卫生纸等产品加征关税。
2025年4月3日,美国对来源地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生效。4月4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宣布,加拿大将对所有未包含在《美墨加协定》中的美国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在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正式生效,在3月13日,加拿大就宣布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
妥协派
越南降低美国汽车关税至32%、LNG(液化天然气)关税至2%,并承诺打击中国转口贸易以换取美方暂缓惩罚性关税。
澳大利亚、以色列、阿根廷直接取消所有对美关税,澳大利亚同时扩大对美LNG采购以填补能源缺口。
马来西亚暂停对美棕榈油出口限制,泰国放宽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标准。
新加坡、新西兰明确表示不反制,主张通过多边机制解决争端。
印度考虑将美国商品关税降至“接近零”以缓解冲击,计划对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大约55%的品类降低关税,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取消一些商品的关税,但未明确反制措施。
观望派
日本、韩国成立专门机构评估影响,韩国默许扩大对美半导体投资以换取豁免,但未宣布关税反制。
墨西哥提出“综合计划”应对关税但未加税;英国启动报复性关税咨询程序但优先谈判。
小结:
在全球贸易体系动荡和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各国/地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反制派、妥协派和观望派的策略选择,不仅反映了各国的经济利益和外交立场,也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
这些反应表明,各国在面对美国关税政策时,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贸易依存度和政治考量,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全球贸易体系加剧动荡的背景下,各国的策略选择将对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