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MCU大厂,难,难,难!
不忍直视的财报
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2024财年第四季度净营收33.2亿美元,同比下降22.4%;毛利率37.7%,同比下降 7.8%;营业利润3.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0.2亿美元,同比下降64%。全年营收132.7亿美元,比2023年下降23.2%;营业利润率12.6%,2023全年为26.7%;净利润15.6亿美元,同比下降63.0%。
按业务部门划分,尽管所有部门和所有终端市场都出现下滑,但微控制器业务营收以30.2%下滑幅度最为显著,其营业利润为1.27亿美元,降幅高达66.4%。营业利润率为14.3%,而去年同期为29.8%。如果按终端市场划分来看,工业市场收入同比下降约41%,汽车市场下降约20%,个人电子产品下降约17%,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外围设备收入同比增长约2%。
意法半导体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整体业绩表现与业务预期中位数一致,虽然个人电子产品营收增长,但工业产品收入下降,抵消了整体营收增长空间;汽车产品和CECP(通信、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符合预期。第四季度订单出货比仍在1以下徘徊,工业领域复苏延迟、库存调整,以及汽车领域增长放缓的情况让公司业绩持续承压,这些问题在欧洲地区尤为突出。
ST方面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净营收25.1亿美元,同比下降27.6%,环比下降24.4%;受闲置产能影响,毛利率预计约33.8%,下降约500个基点。
尽管ST在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了重组计划,但其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有增无减。目前,ST在中国建有7个技术创新中心和1个封测创新中心,并与三安光电在重庆合资共建一座8英寸SiC晶圆工厂,预计将在2025年第4季度开始量产。同时,ST也致力于实现STM32供应链的完全本地化。2024年底,ST宣布委托华虹代工40nm eNVM MCU产品,实现STM32产品的本地化,为客户提供无缝的第二货源验证流程。
恩智浦
另一家MCU大厂恩智浦半导体(NXP)2024年财报数据也不令人感到满意。2024年公司营收126.14亿美元,低于2023年的132.7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营业利润43.69亿美元,同比下降6%。第四季度营收31.11亿美元,同比下降9%,利润为10.65亿美元,同比下滑13%,工业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仍然低迷。
财报信息显示,2024年来自汽车行业的收入占NXP全年营收的近57%。虽然中国市场持续火爆,但受全球电动汽车需求下降的持续影响,抑制了芯片需求的增长。同时,NXP本季度的库存周转天数(DIO)达到150天,比五年平均值高出38天,这表明库存水平已显著上升,需求疲软十分明显。
从具体的业务来看,恩智浦2024年第四季汽车芯片业务营收同比减少6%、环比减少2%至17.90亿美元;工业与物联网芯片营收同比减少22%、环比减少8%至5.16亿美元;移动芯片营收同比减少2%、环比减少3%至3.96亿美元;通信基础设施与其他产品营收同比减少10%、环比减少9%至4.09亿美元。
尽管面临短期阵痛,但恩智浦仍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表示将继续投资于研发领域,特别是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和物联网(IoT)方面,致力于开发更加智能、安全的产品和服务。近期,NXP就在短短两个月内连续收购了三家公司:奥地利的TTTech Auto、美国的Aviva Links和NPU公司Kinara,总交易金额超过12亿美元。
今年早些时候,恩智浦还从欧洲投资银行(EIB)获得了10亿欧元贷款,以加速其在汽车和工业领域的半导体创新。这笔资金将用于公司在荷兰、奥地利、法国、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工厂,推动芯片开发。
中国市场方面,最新的举措是进一步整合中国区销售与市场、技术支持、质量管理、运营与供应链、以及全球新能源及驱动系统产品线,组成垂直的业务单元——“中国事业部”。原恩智浦全球资深副总裁兼电气化业务总经理李晓鹤,将升任恩智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恩智浦首席执行官Kurt Sievers汇报。
瑞萨电子
瑞萨电子2024年实现约1.35万亿日元营收,同比下滑8.2%;营业利润下滑42.9%至2229.77亿日元;2024年净利润为2194.22亿日元,下滑34.9%。全年毛利率为55.6%。工业、基础设施和物联网业务需求疲软,是公司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
公司对2025年第一季度的预期是,销售额同比下降12.2%至3090亿日元,毛利率下降2.7个百分点至54.0%,营业利润率下降8.3个百分点至24.0%。瑞萨电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柴田英俊表示:“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触底,预计前景将逐步改善。”
Microchip
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为止的2025会计年度第三财季财报中,Microchip营收为10.26亿美元,同比下降41.9%、环比下降11.8%。非依照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non-GAAP)每股收益同比下跌81.5%至0.20美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63.8%降至55.4%。
从区域营收占比来看,Microchip第三财季有53.1%的营收来自亚洲,来自美洲的营收占比为29.0%,来自欧洲的营收占比为17.9%。
鉴于订单周转速度低于预期,以及其制造业重组计划,Microchip将关闭其位于坦佩的晶圆制造工厂(Fab 2),工厂的关闭将致使500个岗位被裁撤,为公司每年节省约9000万美元。此外,Microchip还计划放弃与美国商务部达成的向其提供1.62亿美元的补贴的协议,以避免进一步扩产而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年初市场普遍认为半导体行业将长期处于产能紧缺状态的预期不同,目前包括Microchip在内的一些芯片公司遭遇了产能过剩困境,“严格管理库存,并调整采购计划”,以及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提供一站式服务,会是今后主要的应对策略。
英飞凌
英飞凌最新公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2024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显示,2025财年第一季度英飞凌营收为34.24亿欧元,同比下降了8%,环比下降了13%。利润为5.73亿欧元,利润率16.7%。
英飞凌科技首席执行官Jochen Hanebeck指出,公司在疲软的市场环境中表现良好,第一季度业绩略高于预期。在预期库存消化完成后,公司预计本财年的需求将逐步恢复。他特别强调称,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普及,正推动着对于英飞凌领先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源解决方案的需求,这是驱动公司长期增长、推进数字化和低碳化的最佳例证。
展望2025财年(假设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1.05),英飞凌预计营收将与上一财年持平或略有增长。调整后的毛利率预计在40%左右,利润率为14%~19%。预计投资额约为25亿欧元。考虑到对前道厂房的投资,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约为17亿欧元,报告的自由现金流约为9亿欧元。
德州仪器
2024年TI全年营收156.4亿美元,同比下降12%;净利润约48亿美元,同比下降26%,这也是TI连续第二年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TI营收40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
业务板块方面,工业与汽车市场分别贡献了34%和35%的营收,但表现均为低迷。第四季度工业市场同比小幅下降,汽车市场在中国市场的拉动下有一定增长,但其他地区如欧洲和美国疲软,环比下降约5%。嵌入式处理板块全年营收为25亿美元,同比下降25%,营业利润下降65%。
分地区来看,除了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5%,美国市场同比呈现增长,其他区域的收入下滑明显。德州仪器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表示,工业需求仍然缓慢,工业自动化和能源基础设施市场尚未触底。此外,汽车领域的增长也不如预期强劲,无法抵消全球其他地区的疲软态势。
为何遭遇业绩“滑铁卢”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⑴市场需求层面
宏观经济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衰退迹象,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趋于保守。在这种环境下,各行业对MCU的采购意愿不强,无论是用于工业自动化升级的设备,还是消费电子新品的生产,都因经济形势而减少了对MCU的需求。
行业需求变动:工业领域因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问题,对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投入放缓,导致工业MCU需求下滑。汽车行业虽然有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但整体市场面临库存积压以及消费者购车意愿受高利率等因素抑制的问题,汽车MCU的增长也受到限制。
消费电子低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厂商对MCU的采购量随之减少。同时,消费电子企业为应对市场竞争和库存压力,也在削减成本,减少了对MCU的采购预算。
⑵竞争与替代层面
国产替代冲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MCU企业迅速崛起,在中低端市场具有明显的价格和服务优势,逐渐抢占了国际大厂的市场份额。如兆易创新等国产厂商不断推出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对国际MCU大厂形成了有力竞争。
行业竞争激烈:MCU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白热化。除了传统的国际MCU大厂之间的竞争,新兴的半导体企业也不断涌入,使得市场份额争夺更加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企业可能会采取降价等策略,导致产品利润空间被压缩,影响业绩。
⑶企业自身层面
库存积压问题:2020-2022年“缺芯危机”期间,MCU大厂为满足市场需求增加了产能和库存。但2023年以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导致库存积压严重。渠道和客户手中的库存需要时间消化,这使得MCU大厂的出货量受到限制,新订单减少。
产品结构问题:部分国际MCU大厂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在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产品布局以适应新的需求。比如对新兴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 MCU产品研发和推广滞后,无法在这些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中获得足够的份额。
⑷技术与研发层面
研发投入压力:MCU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市场需求下滑、营收减少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对利润的挤压作用更加明显。
技术创新挑战:在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MCU需要与这些技术深度融合。一些国际MCU大厂在技术创新方面未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无法推出具有创新性、满足新应用场景需求的产品,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结语
半导体行业发展充满变数,2024年国际MCU大厂业绩下滑,是全球经济、市场需求、企业竞争、产品布局、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同时,对本土MCU企业而言,当下也是巩固市场、提升技术的关键期,如何融合新兴技术,合理管理库存与产能,快速穿越周期,将是摆在国内外各家大厂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