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5分钟续航520公里,超越比亚迪超充
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宣布推出其第二代神行超级快速充电电池,据称只需充电五分钟即可行驶520公里,标志着其电池技术的重大升级,充电速度达到新的里程碑,甚至超过了其国内竞争对手。
在上海举办的公司“超级技术日”上,宁德时代首席技术官高焕将这款新电池称为一次技术飞跃。
高焕宣布:“今天,我们正式发布第二代闪能超级快充电池,再次突破了超级快充性能的极限。这是全球首款同时具备800公里续航里程和12C峰值充电速率的磷酸铁锂电池。”
超越竞争对手
此前不久,中国另一家大型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比亚迪,该系统可以在同样的五分钟内增加约 4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CATL CTO高焕揭晓神行电池(来源:CATL)
因此,宁德时代宣称的 520 公里续航里程使其在这一关键指标上超越了比亚迪,从而加剧了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并给国际汽车制造商带来了跟上步伐的压力。
高先生表示:“我们期待与更多行业领袖合作,通过真正的创新突破超级充电技术的极限。”他表达了公司希望超级充电技术成为“电动汽车标准的雄心”。
伯恩斯坦的分析师注意到,并指出充电速度“在过去一年中提高了一倍多,在过去3-4年中增加了十倍”。 CATL预计其新型神行电池今年将集成到超过67款电动汽车车型中,这标志着增强型电池性能的快速推广。
背后的科学
要实现如此快速的充电能力,需要在电池技术的各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据宁德时代称,12C超快速充电速率源于“材料科学项目设计和工程创新”的全面进步。
主要创新包括采用亚微导电颗粒设计的新一代“超晶线石墨”和采用纳米级液相高速传输技术的“智能电解质线”,可促进锂离子通过高效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 (SEI) 膜更快地移动。
此外,第二代神行电池采用“平衡电子流技术”,使电子传输面积增加一倍,从而降低能量负荷,提高传输效率。
结合碳涂层纳米导电阴极技术,该技术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阻和发热,而这正是实现安全高效超快速充电的关键因素。宁德时代强调,这些技术进步可在不影响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或安全性的情况下实现极速充电。
技术日上的演示展示了该电池实现超过 1.3 兆瓦的峰值充电功率,仅需 30 秒即可行驶 75 公里,即每秒 2.5 公里。
该电池在低温下也表现出色,即使在-10°C的温度下,也仅需15分钟即可将电量从5%充电至80%,比之前的基准有了显着的提升。
CATL 21C 创新实验室的博士研究员Cheni解释说:“我们的第二代神行超级快充电池在整个温度范围和充电状态下都能提供强大的性能。”
钠离子的兴起
除了升级锂离子技术外,宁德时代还于12月推出了新的钠离子电池品牌“钠新”Naxtra,并已实现量产。此举体现了宁德时代实现电池化学成分多元化、减少对锂资源依赖的战略愿景。
“2014年,全球锂电池行业还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公式:锂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06%,而钠的含量是锂的421倍……选择阶梯式的资源是不可避免的。”宁德时代研发体系总裁欧阳楚英说道。
Naxtra 电池具有多种优势,包括在极端温度下性能更佳以及安全性更高。
混合动力汽车的续航里程约为200公里,而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宁德时代重点介绍了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创新,例如自发电阳极技术、非膨胀阳极技术和高韧性结构技术,以提高能量密度、稳定性和循环寿命。钠离子电池的生产也有望比锂离子电池降低碳排放。
“能源自由”愿景
CATL 的公告是其“多核时代”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旨在提供多样化的电池解决方案组合,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且不打折扣。其中包括“自由双动力电池”,即在一辆车内组合不同的电池化学成分,以优化性能,满足特定需求,例如续航里程延长或低温运行。
“我们相信,这次觉醒是对能源世界底层逻辑的重构,”欧阳先生在概述公司雄心勃勃的长期愿景时表示。“我们称之为最终目标,即实现能源自由。这意味着能源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像阳光一样触手可及。”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博士强调了公司对创新的坚定承诺。“创新深深植根于我们的DNA……我们宁德时代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他肯定地说道。他指出,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大量投入及其广泛的专利组合证明了这一承诺。曾博士重点介绍了宁德时代技术的演变,从电池到电池组(CTP)技术到神行电池,再到现在的钠新电池(Naxtra),都证明了公司持续追求进步的动力。
探索全球格局
尽管宁德时代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竞争对手一样,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该公司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部署这些技术的挑战。
这些创新技术能渗透到中国以外市场的程度还有待观察。然而,宁德时代宣布的进展凸显了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的快速创新步伐,以及其重塑全球汽车格局的潜力。
CATL 最新发布的升级版神行电池和钠离子技术的推出,标志着其在解决电动汽车关键限制方面迈出了大胆的一步。
接近内燃机的加油速度以及更可持续、资源独立的电池解决方案的潜力可能会加速全球向电动汽车的转变。
业界将密切关注这些创新如何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并影响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